長江商報消息 相比於公認的韓國好電影如《老男孩》《太極旗飄揚》《辯護人》,《鳴梁海戰》在思想藝術性乃至娛樂性方面,只能算中上品質的作品,但它能夠取得韓國票房年度冠軍,在韓國的影響力超過《阿凡達》,一定是有些什麼打動了韓國觀眾。
  可以說,是韓國人的愛國主義成就了《鳴梁海戰》的票房佳績。韓國人的愛國是具體到方方面面的。比如,購買本國產品,保護傳統文化,呵護歷史名人。作為李氏朝鮮時期的海軍名將,李舜臣熱在韓國一直持續,韓國總統樸槿惠親自前往影院觀看《鳴梁海戰》,更是掀起民眾追捧這部電影的熱情。每個國家都需要有自己的民族英雄,《鳴梁海戰》立足史實,採用電影所獨有的美化形式,成功地樹立起了李舜臣的形象。
  《鳴梁海戰》的故事情節、主要角色,都是為塑造李舜臣的英勇神武服務的,以侵略日軍的魯莽與狡詐來映襯李舜臣的膽大心細,以手下將領與士兵的恐懼與退縮來托舉李舜臣的死而後已,在長達一個小時的海上血戰中,戰略戰術均在李舜臣的指令下得到完美髮揮,他以13艘船擊退敵兵330艘船的故事,並沒有因為過於傳奇而引起觀眾懷疑,反而讓觀眾覺得這場勝利在意料之中。
  弘揚愛國主義,格調接近“主旋律”,但《鳴梁海戰》依然具備不錯的可看性,除了該片迎合了韓國觀眾的心理之外,最大的原因是它屏住了一口氣,這口氣從故事展開一直到影片結尾都沒有泄,這得益於韓國電影在創作與製作上多年來的歷練。回看我們國產的一些愛國主義電影,它們在人物、立意上都沒問題,之所以拍出來觀賞效果不理想,還是和無法一口氣痛快地講完一個故事有關,總是有些搖擺不定,總是多些旁枝末葉,導致到最後主題動搖。
  《鳴梁海戰》一個小時的戰爭場面看上去不枯燥,而且有挺強的吸引力,關鍵在於電影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場面的刻畫上,而是放在了對戰鬥智慧的呈現。李舜臣在戰鬥時幾次精巧的指揮,使將軍戰船在處於劣勢的狀況下,數度反擊成功,這種戲劇反轉手法,總是屢試不爽。此外,影片對於人性的挖掘,只停留在了“極度恐懼可爆發極度力量”上,沒有四面開花分散影片的表現點,良好地詮釋了“恐懼與勇敢”的轉換關係,這也是吸引觀眾的原因所在。
  《鳴梁海戰》是韓國電影潮流中躍出的一個異類。不同於其他韓國電影,它可以抓住韓國曆史與現實中那些敏感而又渺小的痛點,將之放大為可供全民思索的問題,並提供積極正確的價值觀作為解決方案。當越來越多的電影在向下沉的時候,《鳴梁海戰》是向上走的。它倡導的“英雄主義”不免有空洞的地方,它的以少敵多甚至有點兒像咱們這兒的“手撕鬼子”,但的確也給萎靡的韓國精神註入了一些“雄風”,對於韓國人民既有安慰作用,也有振奮作用。  (原標題:除了“手撕鬼子”,還有愛國主義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s27fstjy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