視頻:吉林探索市場化養老模式 提前應對“超級老齡化”  來源:中國新聞網
  中新網11月24日電 臺灣《聯合報》24日刊文,不知何時開始,上捷運(地鐵)或公交車時有愈來愈多人讓座給你。一開始以為看錯、內心些許受傷予以婉拒,往後次數多了,只好接受。原以為人到中年,過了更年期就好!沒想到那才是人生“意外”的開始:體重攀升,體檢“三高”出現;近視加老花,遠看近看都視線模糊;上下階梯竟難以分辨階梯落差。看看自己與周遭友人的變化,才終於明白:變老,原來是人們共同的命運,且往往未做準備或學習之前,就悄悄報到!
  文章摘編如下:
  日前一場“後青春的安老學”論壇中,談到2016年臺灣將邁入老年化世紀,這一年老年人口將首度超越14歲以下的青少年人口;老年尿布將超過嬰兒尿布銷售量!
  就臺灣而言,二戰後嬰兒潮無論是落在1951—1971年,或是1951—1984年間,這些人都曾目睹臺灣的經濟奇跡,在當時“增產‘報國’”中,每家子女人數尚多,照顧老年父母尚足以因應。但“戰後嬰兒潮”之後出生的人口急遽下降,甚至以每年不到20萬新生兒人數來看,少子化加上老齡化人口已是不爭的事實。
  “經建會”甚至估算臺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從2010年17%,增加到2060年的41.6%;其中八十歲以上占老年人口由2010年24.4%,增至2060年的44%。屆時臺灣將徹底成為老齡化社會,影響層面將遍及家族關係、小區維繫、醫療照護到教育與勞動市場!
  儘管如此,無論臺灣整體施政或個人生活與健康等方面,並未真正正視上述人口變化的趨勢。尤其在教育上,對於目前還在求學的青年學子們,學習自己與家人日後如何“共老”的課題,其實有所需要。同樣面對人口老化的日本與歐美國家,將大學招生年齡層,從現在的十八到二十二歲擴大到成人、退休族群等非傳統大學族群,並因此調整考試、師資、課程、教材等內容。
  至於針對高齡者而設計的網絡接口、鍵盤格式與網絡學習內容等,也進行調整。以美國鳳凰城大學為例,絕大多是在職甚至退休的成年學生。以臺灣網絡之普及覆蓋率,似可結合同樣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大陸,成立全球華人世界的老齡或長春網絡大學城。
  除了在正式課程中加入老齡相關議題外,尚可鼓勵更多中小學甚至高教,與老齡市民進行交流與合作,分享生命經驗,提前瞭解老齡社會的可能需求因應!畢竟,再過十年或二十年之後的臺灣中老年人口中,將有很高比例擁有大學學歷者,如何讓這些人重新進入教育系統,重新當“老學生”或年輕學生人生與事業的“貴人”,將是何等有意義的事!
  如果“變老”是你我共同的宿命,能夠提前學習與瞭解,未嘗不是一件“利人與利己”的美事!(周祝瑛)  (原標題:台媒析老齡化:變老是你我的共同宿命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s27fstjy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